沪深指数 新品展示 推荐品种 馆藏交易 上市公司掠影 新闻人物 其他有价凭证 精品文摘 文交所

民国股票当前位置:首页 -> 民国股票

广东电车

REPOSITORY INTRODICTION

广东电车
记忆从1912年开始
1912年,美洲华侨伍藉磐集资创办了“广东电车股份有限公司”,并且试图经营公共汽车。当时的广州,已经是一个车水马龙的城市,我们能够依据资料,想像当时的情景——
道路不宽,但已经开始扩城开路,这是华侨投资的条件之一。城内的街道,大部分是砂石路、泥路,或是用一条条麻石铺成的麻石路,麻石路现在在老城区仍依稀可见,整洁、清爽,坚固,但不适合跑机动车。
广州城内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轿子、双轮马车和人力车,人力车被广州人称为“车仔”。
资料显示,当时全市的人力车,不过区区一百多辆,所行走的路线,也只限于从大沙头至仁济路口,全程共分四段,每段收费一分二厘银。乘客以奔走于各码头之间的商人居多。
就在这样的城市中,伍藉磐把由旧货车改造成的机动车带进了广州。
环城有轨电车无疾而终
1912年广州兴筑马路,这时候有人开始投资市内交通,因拆城墙、开马路需用大笔经费,市政当局遂招商承办行驶车,收缴巨款,许以专利。
美洲华侨伍藉磐集资200万银元组织创办了“广州电车股份有限公司”,准备承筑市内的有轨电车,轨道计划环城而行。
行车路线计划以广卫路省长公署作中心,向外伸展10公里为限,专利期为20年;行车种类分为电车和配有8个座位以上的公共汽车两种。伍藉磐获得行车专利权后,便与工程师朱汝梅亲赴美洲向华侨进行集股和调查当地电车工程情况,当时每股资金为港币10元。由于海外华侨踊跃投资,伍藉磐很快就筹足资金回广州。
与此同时,伍学火晃、陈广兴、陈孔钦和余道生等人在香港也招得股款。于是成立了由伍学火晃为总经理、伍藉磐为经理的董事会,因12名董事中大多数居住香港,故公司的总办事处设在香港德辅道茂利轮船公司内,广州办事处设于广九站,由经理伍藉磐主持业务。该公司成立后,铺设了一段铁轨,但因向外国定购的车辆设备未能及时运到及市政府要借款40万元作为拆城筑路费用等原因,未能实现有轨电车的行驶。
无轨电车一波三折
电车公司无轨可用,只好利用改装无轨电车运行于广九站至太平路之间,但改装车厢大而且笨重,加上路面不平,结果发生事故,被迫停业。
1920年,政府责令电车公司要铺轨行车。电车公司不愿再掏钱,于是虚与委蛇,一拖再拖,勉强铺了广九站至一德西路的一段路轨,便停滞不前了。1928年,公司继续招股集资,用于有轨电车的铺轨工作,并且改造无轨电车旧车厢和汽油机车,由于街道狭窄,不但造成人员伤亡,而且还撞坏了民房。再加上当时的广州市市长林云陔以电车公司不能经营汽车为借口,使得电车公司不得不将新购进的汽车转给其他公司经营。
公共汽车曾历辉煌
最早的公共汽车公司也是由电车公司投资的。在这之后,加拿大华侨蒋寿石成立了公共汽车公司,但仅经营1年多就亏损了2万余元。后来公司只好将全部资产卖出,回头又赎回。
上世纪20年代,广州市内马路四通八达,华侨回广州投资交通事业多集中于市内公共汽车业。
其中,通行公共汽车公司是由美洲华侨许伯高集资5万白银创办于民国17年。初时拥有公共汽车10辆,总站设在财厅前,分红、绿、黄3路行驶。黄路到西濠口,红路到东山,绿路经太平路(今人民路)至一德路。该公司后来扩大经营业务,增办了模范、侨商、德记3个公共汽车公司,共拥有汽车40辆,占全市公共汽车总数的41.6%,行驶广州市区有5条路线。
上世纪30年代初,市财局和公用局进行了汽车公司第二次投标,当时投得承办权的公司有福利、利行、中华、通行、侨商、德记、广华、利南、模范9家由华侨集资筹办的公司,共有汽车80辆。连同尚未期满由侨资办的广州、粤东等公司的各10辆,共有公共汽车100辆。
到上世纪40年代,美国华侨马绍棠在广州开设坚行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公共汽车15辆、道奇牌货车3辆,公共汽车行驶市内,货车经营至郊区、汕头等地的货运。
对于交通业,华侨投资甚大,包括内河航运、铁路、出租车、电车、公共汽车等,其中以公共汽车经营最好。
追踪
他们展示了华侨坚韧的精神
伍藉磐可以算是广州创办现代公共交通事业的第一人,记者采访了他的外孙——广州市建工设计院总工程师何宪朝先生,了解到很多老一辈华侨的感人故事。
从华工儿子到大律师
据何宪朝先生介绍,伍藉磐是第二代华侨,他的父亲在鸦片战争前后从广东台山到美国檀香山,是普通的工人,而伍藉磐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从普通华工的儿子到法学博士,这中间的努力正显示了华侨坚韧的精神。
1911年,曾任孙中山英文秘书的伍藉磐受邀回国任职,1915年离开政坛,重回美国,任职大律师,当时他致力于维护中国华侨的权益,在华人中颇有声名,甚至被一些西文人称为“黄祸PEPTER(伍的英文名)”。
盘福路的命名并不确定
据广州市志介绍,伍藉磐与夫人江福贞捐资修建人民北路以东一段,故取夫妇两人名各一字命名该路段为盘福路,路名保留至今。不过何宪朝先生介绍说,自己与外祖父共同生活十几年,但并没有听他有这样的说法。广州市第一条柏油路是伍藉磐筹资兴建的,修到盘福路一段资金不够,确实是他和夫人捐资,但命名一说并未得到确认。
在他印象中,伍藉磐是一个简朴而不事张扬的人,因此不会着意在“命名”一事。解放后他没有担任社会职务,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颁发的“广州市居民证”上他登记的就是普通居民。他定居在小北路,因为是基督徒,每到周末就会到教堂,然后就到惠如酒店饮茶,过着一个普通老人的生活。在他身上完全没有大律师、大商人的架子。
华侨家庭的爱国传统
何宪朝先生介绍说,自己家是典型的华侨家庭,伍藉磐当年开办电车公司,就得到了在美国旧金山华文报社工作的哥哥的帮助。他的三个子女,分别在广州、台湾和泰国生活。
何宪朝的父亲何天骐也是旅加华侨,1950年时已经拿到加拿大医学会颁发的内科及外科行医执照,此时他毅然放弃国外的优越生活,返回祖国服务,并且很快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回广州后回到中山医,在广州率先开展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文革后,他担任中山二院院长,并且利用自己海外的求学与工作经历,加强国际交流,加强对外联系,他也是中山医第一个全英语教学的教授。
民间语文
搭上加拿大,快趣好世界
广州最初的公共汽车被称为“加拿大车”,现在不少老广州还知道有这样的说法,至于为什么这样称呼,大概有几种原因。
一种说法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广州开始有公共汽车。广州最初的公共汽车有一副怪模样:是旧货车改制而成,加个顶篷,设两排长座椅,上车不分远近,每人收白银一毫。这样的公共汽车在当时是新鲜事物,广州人却不知应该如何称谓,就依据最初挂在两边车栏上的广告“搭上加拿大,快趣(快捷)好世界”,直呼这种公共汽车为“加拿大”。
另外一种说法是1912年,美洲华侨伍藉磐集资创办了“广东电车股份有限公司”,伍藉磐是来自加拿大的华侨,所以公司的车就称为“加拿大”。
还有一种说法是1922年政府招商承办公共汽车,加拿大华侨蒋寿石回国后,集合侨胞资金,筹办市内公共汽车,并取名为“加拿大长途车”,所以当时的市民就称其为“加拿大车”、“长途车”或者干脆就称之为“加拿大”。
据说后来广州的其他公共汽车营运也照此称呼,当时还有一句顺口溜“搭上加拿大,快趣好世界。行路摩(慢)得多,车仔(人力车)薄艾快(没有这么快)。一粒俺之马(一角钱罢了),快搭加拿大。”
地理记忆
盘福路与伍藉磐
伍藉磐,广东台山人,旅居美国、加拿大。辛亥革命前夕回国,定居广州。1911年11月广东军政府成立,出任民政部副部长。
民国时拆城墙筑马路至今人民北路段时,伍藉磐与夫人江福贞捐资修建以东一段,故取夫妇两人名各一字命名该路段为盘福路,路名保留至今。
伍藉磐不但出资出力办电车公司,而且热心公益事业。他支持柔济医院并兼任该院的董事长;他热心教育事业,是广州市培英中学校董会主席。
交通逸事
线路按“色”分
解放前,为了方便市民记忆,汽车线路被分为“红、黄、绿”三色和一条新线路。
红线路是从普济桥经泰康路至广九站(也就是今天的白云路);黄线路是从黄沙经长堤、永汉路、惠爱路至东山公园;绿线路是从普济桥经丰宁路、惠爱路西至大新公司;新线路则是从禺山市场至十一甫路口。1933年,海珠桥通车后,公共汽车的线路延伸到了珠江南。
直到1927年,市区交通才从三路线扩展到十三路。
汽车曾经左行
1928年,市公用局从香港引进了14座的客运汽车。这批汽车比较先进和舒适,装有弹簧座椅,还有电灯、电铃,乘客要下车可按电铃通知司机。当年广州的汽车,都是靠左行驶的,车门都开在左边。
车票全程统一价格
广州公共汽车的票制,自民国9年至建国后的1956年初,均是单一票制,即不分乘车远近,统一按一个标准收费。解放前夕,货币贬值,票价经常变动。
公共汽车统一票价,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颇影响生意,比如当时票价是一角,沿途没有固定段站,搭客可以随意上落,车速缓慢,而对于短途乘客来说,与长途乘客交纳一样的费用,就觉得“不抵”,不如搭乘当时的“手拉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