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指数 新品展示 推荐品种 馆藏交易 上市公司掠影 新闻人物 其他有价凭证 精品文摘 文交所

民国股票当前位置:首页 -> 民国股票

无锡九丰机面粉——无锡唐氏家族

REPOSITORY INTRODICTION

无锡九丰机面粉——无锡唐氏家族
“九丰”迅速崛起 唐氏小试锋芒
在锡商里除了荣氏集团外,在无锡近代粮食工业发展中,另一资本集团的“唐蔡集团”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1909年,唐保谦、蔡缄三、夏子坪等9人合股创办了九丰面粉厂,成为继荣氏兄弟保兴之后的又一大厂。九丰厂址处于无锡惠山之麓,故面粉商标定名为“山鹿”,在建厂过程中,唐保谦请其六弟唐纪云协助。唐纪云有着较丰富的机械知识,通晓英语,设备的定购、安装等均由其负责。九丰初建时拥有钢磨12部,动力450匹,日产面粉5000包。九丰建厂之初,就定下了以销定产的经营方针,加之唐、蔡又是熟悉米麦行情的老手,因此企业得到迅速发展。为了提高面粉质量,他们精心搭配各种小麦的比例,使面粉的颜色和拉力都达到理想的状态。他们还避开北方市场激烈的竞争,利用自身的关系,在杭州设立销售窗口,占领了浙江的面粉市场。1914年至1918年间,九丰面粉厂抓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机遇,加紧生产,盈利达70万元之巨,这是当年九丰投资额的7倍。
说起九丰的经营之道,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唐保谦曾向他的管理人员问计,九丰厂的办麦主任季郁文向他建议说:“最好的办法莫如让总管理处和工厂里的职员们都食用九丰自己生产的面粉,凡人都是想吃好的,对一样东西不满意就会挑挑剔剔,我们只要及时注意收听大家的意见,再听听客户的意见,并将这些意见采纳下来,注意改进生产,我们九丰就一定能立于不败之地的。”唐保谦很赞赏这位办麦专家的意见,并下令执行。不久,果然听到了面粉中混有小石子的反映。针对这种情况,季郁文提出了改进看样购麦的建议。根据职员关于九丰面粉做出的馒头太结实,缺少弹性的意见,唐保谦采取了调整拼麦比例的办法,摸索出适合的搭配比例。由此,“山鹿”牌面粉的质量提高了,不但在无锡得到用户的青睐,并且挤进了长三角市场。
另外,经营米行出身的唐保谦,十分重视对天气、粮食收成等信息的收集、预测和分析。传说他创建九丰面粉厂时,曾以高薪聘请了一位年近花甲的“孙仙人”。此公一无学历文凭,二不懂生产技术,但他积累了几十年气候变化和各地农作物丰歉的详细资料,对当年天气趋势和小麦收成的预测往往八九不离十。唐保谦聘请他收集经济情报,为九丰往何处放款订购小麦、到哪里拓展市场提供决策依据,深为倚重。
拥有了起步的原始资本,唐保谦开始投资堆栈业和碾米业。他购进了九丰厂旁的一家恒裕堆栈,改名为益源堆栈,并利用益源堆栈门前的一块空地,附设一个碾米厂,顾客既可来此堆粮,又可来此碾米。1915年他还以低价盘进了润丰榨油厂,这是无锡第一个机制油厂。从九丰面粉厂,到益源、福源堆栈,到润丰油厂,唐保谦的事业逐步发展,为日后创办庆丰纺织厂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不断革新技术 “米市”再创辉煌
依托无锡及江南地区丰富的稻米资源,加上传统“米市”的影响力,无锡的机器碾米业出现较早,无锡第一家机器碾米厂——大丰机米厂建成于1907年。到辛亥革命前,除了专为清庭漕粮加工白米的2家米厂外,无锡已有宝新等3家碾米厂,动力由蒸汽机进而改为柴油机,业务也由代客加工发展到自行组织原料生产,出品除供应本地米店外,还大量运销上海、杭州、松江等地。1927年,无锡碾米业开始使用电力,1930年开始采用橡胶滚筒砻谷机,1932年仿造德国自动筛成功,碾米工业迅速发展。至1937年,无锡共有碾米厂17家,资本总额16.5万元,拥有砻机和碾米机81台,年出品白米及糙米300多万担。由于米市的独特条件,无锡的碾米厂主要附设在粮食堆栈内,形成存储、交易、加工和抵押放款相结合的形式,无锡由此成为当时全国的五大碾米中心之一。
无锡从臼坊舂米发展为机器碾米,邹成泰是一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工厂。它是无锡第一家以电为动力的碾米厂,还制造成功机器自动筛,为碾米工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打下了基础。
从邹成泰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又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家族成员共同创业的成功例子,这在锡商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邹成泰的创始人邹海洲,自小父母双亡,由舅家抚养长大。他有三个儿子,长子邹福威性情豪爽有见地,在厂里负责对外业务联系;次子邹颂范精明干炼,负责经营业务;三子邹继康忠诚厚道,负责工厂会计。
邹海洲先是在江尖地区开设邹成泰臼坊,以代客加工为主,兼营门售饭米,后见生意良好,就向上海新昌机器厂购进铁辊碾米机4台、八十匹马力引擎1座、锅炉1只,于1910年成立邹成泰机器碾米厂,每天生产白米约240石。当时,无锡只有宝新和邹成泰两家碾米厂,因此产品十分畅销。1927年,邹成泰改装马达,改用电力生产,成本更低,赢利更为丰厚。
经营碾米厂小有所成,邹成泰开始盘算着更大更快的发展。1929年机会来了。当时上海大量进口洋米,并抛售期货,邹成泰便大量购进洋米运锡,次年适逢洪水,农业遭灾米价飞涨,邹成泰大大赚了一票,据说年终结算时获利达5万元。初战告捷,邹成泰开始头脑发热,继续大量进货。到1932年时米价开始走低,邹成泰为摊低单价,只得继续吃进,结果累计共进洋米4万多石。不料当年新谷登场米价大跌,三个月即跌去47%,邹成泰巨亏20万元,发生资金周转困难,还被人以诈骗罪告上法庭,财产被暂时扣押。后经向苏州高院上诉,并托请黄金荣等出面调解,才算度过了难关,但米厂就此大伤了元气,一直出租给他人经营,直至1956年投入公私合营。
除了邹成泰碾米厂,从1914年开始,邹氏家族成员还陆续开设了邹成茂油饼厂、信泰碾米厂、邹成泰堆栈、邹成泰石粉厂、邹成泰橡胶辊筒厂等企业,并参股投资于面粉厂、纱厂、水泥厂等多家企业,其中石粉厂、橡胶厂都是为碾米产生产配套产品的。
1932年,邹颂范参观杭州万国博览会,会上有德国展品双连中型“巴基筛”一台,即自动筛。大会闭幕后,该筛由邹颂范购回,装置使用后效果很好,可省七八个筛米工人。邹成泰将该筛拆开仿制,根据机筛的原理改变外型,制成轻小型自动筛,以较低的造价打开了市场。1943年,邹成泰又制成谷米分离筛,为碾米工业的自动化作出了贡献。
提到无锡的粮食加工业,就不能不提恒德油厂,以及该厂的创办者浦文汀。浦文汀,名大纶,生于1874年,无锡县厚桥镇人。少时因父亲经营米业失败而家道中落,10多岁即到无锡粮行习业。他勤奋钻研,精于对各地区粮食品种、质量的鉴别,后到上海米厂工作。1905年,荣氏兄弟慕名聘其为茂新面粉厂办麦主任。1912年,他投资1.2万元,与荣宗敬等在上海共同创办福新面粉厂,任该厂办麦主任。1917年,他以所得薪金和红利,在无锡东梁溪路独资创建慎德堆栈,仓容量为8 万石;另有储茧仓库一座,可储茧1.6万包。堆栈地处车站附近,货物驳运便利,常年满仓,年可盈利2万多元。此时他辞去茂新、福新办麦主任实职而改任顾问。
1918年,浦文汀投资10万元,在无锡东梁溪路创建恒德油厂。初创时有锅炉l 台、200马力引擎l台、立式螺旋铁机48部、老式木车40部等主要设备,是无锡最大的一家油饼厂。以后不断增添设备,生产大、中、小各种规格的豆饼,以适应市场的需要。至1930年,该厂生产能力提高到日用黄豆30万斤。
浦文汀作为茂新、福新二厂的办麦主任,深得荣氏兄弟的信任,他自办企业时,别人曾问他为何不驾轻就熟地办面粉厂,浦文汀直截了当地说:“依照我的业务知识和能力,办面粉厂比较合适,也易于获利,但我决心不办面粉厂,不与德生先生争利。”由此可见他知恩图报的心理。但办恒德油厂过程中,因为经验不足等原因,他确实面临着许多困难。在恒德创立以前,无锡已有润丰、庄源大、俭丰、邹成茂、振华、大昌等6家,与恒德同时创办的有陆同仁、张源大等,还有以油坊改装机器榨油的刘三和、尤源吉、巨元等3家。从1930年起,原来的小型油厂都有所扩充,加之安徽、河南等黄豆产区发生严重水灾,中原战事频繁,油厂面临原料不足、竞争激烈的严峻局面。
针对这一情况,浦文汀当机立断,与属下商定对策。他首先亲赴油厂业发达的东北大连等地考察。有感于当地生产设备比无锡先进得多,他决定分二批购买96部水压圆型海饼榨油机;又联系采购东北大豆,并向无锡广勤机器厂订购仿造大连式中饼榨油机96部。同时,添建了储油池,使储油量达到了100万斤,延长了储存期,从而使豆饼质量大大提高。改造完成后,恒德生产能力增加了一倍,所产“天字”牌、“惠山”牌豆饼和豆油,以其良好的品质畅销各地,除内销苏、浙、皖、闽、粤外,还远销东南亚。至此,恒德油厂日生产能力扩大到日用黄豆60万厅,在关内居首位,被誉为“关内第一油厂”。到1936年,恒德油厂的固定资产总值比创办时的10万元增长了10倍,取得了同行业较快的发展速度。
日军侵占无锡时,恒德油厂损失惨重。1938年,日商井户边庆藏通过伪组织企图强迫浦文汀租厂合作,遭严词拒绝,浦为此还避居上海不与接触。1945年9月,浦文汀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激动不已,正准备回锡复业,却因突患脑溢血而病逝于苏州寓所,终年71岁。此后,恒德油厂由其子打理,因外部环境恶化,只能勉强维持,解放后改组为地方国营无锡市植物油厂,现为无锡华新可可食品有限公司。
扩展阅读:(无锡唐氏家族的发展轨迹:http://www.ct66.com/ProShow.asp?Proid=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