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指数 新品展示 推荐品种 馆藏交易 上市公司掠影 新闻人物 其他有价凭证 精品文摘 文交所

综合新闻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新闻

股市风云红庙子

REPOSITORY INTRODICTION
 
“红庙子”是成都的一条街道,早期的成都股票自由市场就在这条街道,这条街道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具有特殊意义。
1991年底到1992年初,“红庙子”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民间自发股票交易市场。交易最盛时,人潮如海,股票叫卖声喧天。
由于人气太旺,影响了周围的环境,1993年被政府搬到城北体育馆,同年8月,在中国证监会取消各地自发交易市场后,又转入地下状态到冻青树市场,由红庙子发端的“一级半市场”才慢慢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但红庙子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一个在中国股票史上避不开的符号。
2008年2月底,这儿就像成都的很多街道一样,在阴沉的天空下,还充满了冬天的肃杀之气。短短的街道,几分钟就可以走一个来回。街道上,没有多少行人,街道两边大都是装裱国画和卖装饰画的铺子。
只是那个成都某证券交易市场很宽阔的大厅里还可以依稀看出往日的辉煌。此时正是中午休市的时候,稀稀落落的,有几个人在电脑前查看股票,几张疲惫不堪的脸,靠在墙上,正在打瞌睡。
记者从交易大厅出来,看到证券交易大厅门外的几盆花草没精打采的,干枯了,完全不见了当季时的辉煌,就像红庙子,这个在中国证券史上不能回避的地方,曾经的辉煌也淹没在时间的洪流中了。
历史的印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应该还有印记,记者在心里这样想着。
终于在一个茶楼下的烟摊旁边看到一块收售股票的纸牌,上面用毛笔写着一些股票的名称:剑南春、信达、三电等,大概有三四十家。
纸牌的主人姓张,是个三十多岁的人。他告诉记者,自己只是在股市休息时才来这里摆摊,这是自己的第二职业,平时都在交易大厅炒股,正职是正宗股民。
记者指着他牌子上的股票,问了几支的价格,有几分钱的,也有一两元钱的,最值钱的是剑南春,说要卖7元,据说是有上市的希望。
“有没有人来买你这里的股票?”
“有,但很少,是企业来买,然后用来抵银行的帐。比如7、8角买的股票,可以抵1元,还是有价值的。”张先生说自己进入股市的时间很长了,在红庙子收股票,有赢有亏,但总的说来是赚了钱的。
“前几天还有上海的老板来电话,说在我手里买的股票,完全没有希望了,90万元的股票,现在可能就只有一万元了,都成仙股了。”张先生告诉记者,当时成都的很多股票,有一部分至今仍在上海和东北人的手里,最后真正在四川人手里的并不是很多。
“我自己手里还有那时的股权证,做生意嘛,咋可能每笔都赚呢?”张先生笑着对记者说,看来张先生对自己的业绩还是很满意的。“最多时大概有250多支股票在红庙子流通,每天的成交金额就不知道了,反正有很多外地的人来收股票,我们就帮他们收,然后赚取差价,有时是手续费。”
“现在在这里收股票的只有两三家了,很少有交易。可能街那头还有人。”记者从街头走到街尾,没有再见到有其他人在从事股票的收售生意。
1993年成都红庙子的露天股市
历史的浪潮席卷后,只留下了人们沉甸甸的或悲或喜的回忆。
“数钱时手都在发抖”
在电话里,柳先生听说记者没有到过红庙子时,那吃惊的语气,让记者很不好意思,作为成都人,居然没有参与这样的大事,他说简直是“不可理解”。
回想当初红庙子的辉煌,柳先生说,“太热闹了,每天都人山人海的,可能有上万的人在那里交易,秩序太好了,那些收股票的人,搬一个小板凳在那里,上面堆着成捆成捆的钱,没有人来偷,现在想起来,觉得太有意思了。”
柳先生告诉记者,当时成都有一个由十三人组成的相关班子,要发行股票,必须经过这十三人全票通过,他所在的单位有两个人是其中的成员,这样柳先生就有机会,搞到了原始股。
“刚开始我们是去卖股票的。第一次是和老婆一起去的,卖出手里500股原始股,成本是500元,卖出了3500元,钞票的面额是5元的,我们在旁边的一个角落里数钱,我自己的手都在发抖,总是数不清楚,搞了半天才点完钱。好大的一笔钱,那时我们的工资才几百元,一下赚了那么多,我和老婆都说不出话了,只是呆呆的看着对方,几分钟后,我们小心翼翼地装好钱,赶紧离开了。”
“后来又去卖了一些原始股,再后来,也收一些股票,最后在城北体育馆,捏了一些死兔,现在都还在,成文物了。”柳先生说,“至今还保留着几张当时的股票行情表,什么票什么价,还很权威的。”在红庙子颇有斩获的柳先生回避自己究竟赚了多少钱,笑着说“记不得了,记不得了。”
“街头买票,街尾赚钱”
单位就在红庙子旁的王先生,每天在周围同事的耳濡目染中,知道了红庙子的财富故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走进了红庙子,在街头花了1000元买了股票,走了几步,听到周围的人在喊,“哪个买票?哪个买票?”自己也跟着喊起来,没想到,有人来问多少钱卖,王先生麻着胆子说1400,还真的就成交了,赚了400元,他简直不敢相信,赚钱这么容易。他说:“当时的红庙子遍地淌金。”王先生还回忆说,那时成都很多市民每天到红庙子炒股成了必修课。好多机关干部中午午休时都要赶去炒一把。
关于红庙子,许多成都人至今提起都会滔滔不绝地告诉你许多传奇的财富故事。
“圈钱太容易了”
张先生讲起那时的辉煌,但还是颇有些不安,看到自己的朋友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投进来,确实有过欠疚。
当时一支叫某某高科的股票,是一个老太婆发行的,她只在一个楼层里租了一间办公室,在办公室里放了一张办公桌,就开始卖股票了,要先交现金,两三个月以后才能拿到股票,“我们去看到这样的情况,心里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但我们是做股票生意的,那时只要是股票,就是俏货,我们还是买了她的原始股,有朋友来买,又不好不卖,反正我们手里坚决不留一股这只股票,现在这只股票早就在市场消失了。”张先生对这种不规范无语。
“为什么会是成都?”
历史上第一张纸币——交子,出现在成都。
成都人第一次接触股票是在清朝末年修建川汉铁路。
据考证,新中国的第一张股票也出在成都,那就是成都为了修建今天的蜀都大厦而在1980年发行的股票“成都工展”。而在红庙子火红的时候,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已经是公开的证券交易市场,但成都的“一级半”市场还是引起了全国的关注,甚至林凌等学者提出了在成都办一个证券交易分场。
很多人都认为这是由这个城市的气质决定的。天府之国,无水旱之忧,使这里的人们对生活多有包容的心态。有人说“这个城市既有西部城市悠久的文化积淀,又有南方城市典雅的文化气质,更不乏沿海城市的开放与时尚,这些气质融合在一起,注定会聚集成一种适合新鲜事物成长的土壤、温度和生存环境。”
是这个城市的气质成就了“红庙子”,“红庙子”也为这个城市在历史上留下了印记。